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

回應的意義

作者:楊田林 2015.8.18

生活中,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,在講電話時,聽話的一方必須不斷的說:嗯!喔!啊!
這些無意義的語助詞,對說話的一方卻是重要的訊息,表示對方還在線上。
一旦聽話的一方完全沒有任何反應,說話的一方,會突然誤以為手機信號斷掉,會不斷的說;喂!喂!喂! 你有聽到嗎?直到聽話的一方有回應為止,對話才會繼續下去。

上週,跟老婆去針灸。
老婆很怕打針,一下要扎好多針,她非常緊張,每扎一針,醫生會問:感覺怎樣?你還好嗎?
老婆因為緊張,都低頭不語,醫生也看不到我老婆的表情。

醫生後來說:無論好壞,請妳都要表示,如果妳都不回應,我會以為妳「暈針」,我會立刻把針拔出來。
此時老婆才抬頭說:我ok。
醫生才繼續針灸。

我突然連想到,大自然界中,蝙蝠是利用喉部肌肉所發射出的超聲波,再透過耳朵蒐集這些反射的回聲,對週遭的環境做精準定位。

所以,回聲(回應),對蝙蝠有很重要的意義。
就如同病人對醫生的回應一樣,讓醫生能對病情做精準判斷。
一樣的,醫生也必須對病人提出的疑問做出回應,這是一個有來有往的互動過程,才能促進彼此溝通,增進了解,提高療效。

教學也一樣。
上課時,如果學生都不回應,甚至面無表情。老師就不容易判斷學生是否有聽到,有聽懂?
也無法判斷老師所說的內容與學生所聽到的認知是否一致?
這樣就會浪費彼此許多能量,這是不必要的消耗。

因此,三十多年前,我剛開始教書時,就不斷的在課堂中呼籲學員:「不回應會有報應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很高興,「不回應會有報應」這句話,目前已廣為流行。

回應包括肢體表情回應與口語表達回應。
回應,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行為。
回應,代表我有在聽,我有聽到,也代表一種尊重與禮貌。

學員若能有更具體回應,表達我所聽到的內容,也表達我的認知與意見,甚至立即提出疑惑,請教老師。師生才能更進一步釐清,溝通,交流,確認彼此認知是否有落差。
上課有互動,有回應,教室氣氛好,教學效率也會高。

老師上課教學,要給學生有回應的機會。
學員也要主動的給台上教學者回應。
這是師生彼此的義務與權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