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

舞台與講台(08) 科技工具與教學

作者:楊田林  2016 . 07 . 28

        每個行業,雖然專業難易程度不同,學習時間長短不一,但都有其入行門檻的障礙點。就拿唱歌而言,幾乎每個人都會哼上兩段,有些人也唱得不錯,尤其是在卡啦ok包廂中唱歌,更是有模有樣。

        人人能唱歌,但不是人人都能當歌手。

        當職業歌手,除了會唱歌還需要很多條件配合:咬字清晰,身材,臉蛋,舞蹈,表演細胞...

        二十多年前,我到台北縣文化中心聽老牌台語歌王洪一峰的演唱會。 洪一峰當年有「寶島歌王」稱號,成名曲有:舊情綿綿,淡水暮色,思慕的人...都是膾炙人口的台語歌謠。



        會後,洪一峰到前台跟觀眾合影簽名,我趁機請教他,請問:「現在當歌手跟你們當年有何不同?」

        洪一峰想了一下,他說:「我們當年,舞台音響非常差,所以每個歌手唱歌,都得靠真材實學,丹田要非常有力,高低音都能唱得上去,尾音節拍能跟得上。 但是,現在因為音響進步很多,echo回音設計得很好,音響設備會幫忙新歌手把高音拉上去,尾音拉足。所以現在當歌手相對容易多了。」

        是的!音響科技的進步,會修飾實力不足歌手的缺點,降低了新歌手進入歌壇的門檻障礙,讓更多人可以一圓歌手之夢。但是,在大眾傳播與網路工具普及之下,觀眾看了太多好節目,耳朵變得更敏銳,眼界標準也跟著提高了。

        當然,也就帶動了整個演藝界的整個水平往上提升。
        所以,科技工具的進步,會降低許多行業的入行門檻,但是相對的,也會提高這個行業的整體水平,這絕對是好事一件。
 
圖片取自網路

        教學,也一樣。過去,教育不普及,老師因有其獨特的知識專業性,與角色尊榮性,老師是一個專屬的行業,也是令人尊崇羨慕的行業。但是,隨著知識普及,資訊取得方便,教學工具更是多元,新手老師入門容易多了。

        新進老師可以輕鬆取得最新知識,可以應用精美ppt減輕自己口語表達負擔,利用動態影片帶動現場歡笑或傷感情緒。這些科技工具,都可以降低新手老師進入講台的門檻,也強化了教學效果。

        換個角度想: 老師可以在書本、網路中取得各種知識內容與各種影片,學員一樣也可以取得啊。學員在日常生活,或網路中,已經看過許多精彩教學,無形中對老師的要求標準當然也就提高了。

所以專業講師想要站穩講台,必須深思:
1.若不用這些科技工具,老師的獨特性,專業性在哪兒呢?
2.老師如何善用這些科技工具,而不是被工具給駕馭了?

        荀子說:君子役物,小人役於物。教學的核心是「人」,不是工具。我們要善用科技工具,而不是被工具給綁架制約了。老師除了依靠科技設備,強化教學效果外。老師必須把知識內容加以內化,把自己的體悟,整理成深入淺出的系統,讓學員聽得懂,願意聽。 鍛鍊口語表達,勤練各種教學法,善用團體動力,讓教學更有效有趣。科技設備讓老師有了更多教學利器,可以增進教學效益。但這些都是工具而已,最重要仍是老師的教學基本功與教學熱情。有了教學熱情與基本功,再加上科技設備的輔助,老師教學就會更如魚得水,如虎添翼。



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

舞台與講台~7 演講型老師如何提高教學效益

作者:楊田林  2016.7.22

我們都聽過許多飽學之士的演講。
這些專家們,學問、知識、經驗都沒話說,內容也很豐富。
但是,聽著聽著,大家就閃神,甚至睡著了。

為什麼會如此呢?
因為演講者跟聽眾沒互動,也沒任何連結,當然就無法抓住聽眾注意力。

這些演講者多半有以下四個問題:
1.語氣太過平淡
2.眼神缺少交會
3.語速過快或過慢
4.內容生硬聽不懂



講台是另一種形式的舞台,老師是另一種形式的演員。
演講型老師是另一種單口相聲。

演講,演講,要講也要演。
一、講:表達方式要清晰易懂
二、演:1.聲音演出,聲音要抑揚頓挫,有感情
        2.表情演出,表情要與內容情節做適當搭配。
   
演講型老師若是「講不清楚,演不精采」。
聽眾當然就閃神囉。

許多學校老師,專家學者就是犯了這個毛病。
這些老師與專家們,學歷知識經驗都很豐富,只要表達方式,教學方式能稍做調整,教學效果就會很明顯的改善。

雖然我強調:演講,演講,要講也要演,但我要澄清一點: 不論講或演,都得有個分寸,不能過頭了變成油腔滑調。

舌燦蓮花,口若懸河者,也許是好的演藝人員,但不一定就是好老師。
真誠,實在,仍是老師最重要的特質。

演講型老師有兩個基本功:
1.講解理性知識時:能深入淺出。
            要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,解釋大家不知道的事情。
            千萬不要「用專業解釋專業」。

2.
分享感性價值時:能打動人心
            要多講故事舉例子,態度真誠,情感真實。
            千萬別流於八股說教。



有些知名度特高的人,雖然表達不是特別出色,但因為有知名度加持,對粉絲仍會有很強的吸引力。

但多數老師缺少高知名度加持,若只是單純使用演講法,表達又不生動,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。

針對以上狀況,我總結「演講型老師」若要提高教學效果,必須注意以下八件事:

1.內容為王:要讓聽眾有所收穫。
2.聽懂至上:聽不懂,一切就枉然了。
3.多說故事:故事老少咸宜,千年不敗
4.語氣生動:聲音抑揚頓挫,引人入勝。
5.眼神交會:你不看聽眾,聽眾也不看你。
6.適時提問:提問引導聽眾反思,沉澱。
7.善用停頓:停頓讓聽眾有思考,發笑的機會。
8.態度真誠:情意真誠自然,打動人心。

以上八點若能改善其中幾點,教學效果就會很明顯提高。
如果再加上一點點教學法,例如:提問,拍手,道具,圖片,短片...演講型老師不必搞得很花俏,也會是很受歡迎的老師。

不擅長跟學生做太多互動的老師,不妨試試看。


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

舞台與講台~6 演講型老師如何與聽眾連結

作者:楊田林  2016.7.19
劇場理論至少有兩派:
一種不主張跟觀眾直接互動。
演員只管演好自己的戲,用最精彩的演出,來跟觀眾做精神上的能量交流,獲得觀眾的青睞與掌聲。

另一種強調跟觀眾互動
現代越來愈多的舞台劇,為了打破「第四面牆」的限制。
有些橋段,會讓演員直接跟觀眾互動對答,有時候,甚至讓演員走到台下,或是演員由觀眾席中出場,紙風車劇團的演出方式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講師,也一樣。
有的老師不強調跟學員互動,只在乎自己的專業是否能表述清楚,學員是否有所學習。
簡稱為「演講型老師」。

另一種老師注重跟學員互動,在乎教室氣氛營造。
簡稱為「互動型老師」。

當然,這兩者之間,也有重疊之處。

我們先談演講型老師

大家有聽過很精彩的演講嗎?
我是指沒有任何花招,沒有ppt,沒有道具,沒有問答,幾乎沒有互動,就是手持一支麥克風,仍能讓聽眾聽得如癡如醉的單純演講。

吳念真,蔣勳,傅佩榮,邏輯思維的羅胖...都是其中的翹楚,這些超級演講大咖,都有一大票的鐵桿粉絲。這種演講型老師最適合把演講內容做成錄音檔案,讓大家隨時都可上網學習。
 
台灣最會講故事的歐吉桑 吳念真  相片取自網路
他們的演講,表面上沒有跟聽眾互動,但是講者跟聽者之間卻有很強的連結。

沒互動,那用什麼連結?

這些演講者,用精彩的內容,生動的表達串起好多條無形的線,跟聽眾做連結,他們講出了聽眾內心想聽的話,喚起了聽眾內心的情感,情緒,與聽眾過往經驗知識連結,引起共鳴,也傳播了新知識,新觀點...

上課使用教學法跟學員互動,是有形的連結。
單純演講,仍能引起聽眾高度興趣,是無形的連結,包括五種:

1.與聽眾的過往經驗連結
2.與聽眾的心理情緒連結
3.與聽眾的知識認知連結
4.與聽眾的價值理念連結
5.用演講者個人魅力與聽眾連結。

多數老師都不是屬於知名度特高,人格魅力特強的人。
現時代老師若只單純使用演講法,會比較吃虧。
演講型老師沒有太多教學手法,也很少互動,所以教學內容就必須跟學員產生連結,必須讓學員聽課時:

1.有興趣:表達要生動活潑
2.有聽懂:內容要深入淺出
3.有共鳴:引發內心認同感
4.有收穫:讓聽眾有所學習
5.有反思:引發自我的反思

現在的教學很強調互動,感覺演講型老師好像已經落伍了? 其實不然,演講,仍是老師教學中最重要的基本功。 老師教學若單純只用演講法時,若能做到跟聽眾緊密連結,讓聽眾聽得懂,有興趣,演講型老師也可以是好老師的。
請問各位老師:在演講時,都用什麼跟聽眾連結呢?


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

舞台與講台~5 老師生病時

作者:楊田林  2016.7.20
人吃五穀雜糧,哪有不生病的?

梁谷音老師是上海昆劇團的名角,在昆劇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這次到香港演出,不知是何原因,嗓音突然沙啞了。

這對唱戲的人而言,是非常嚴重的事情。
主持人在第一天就有做預告,梁谷音老師上台清唱前,也先跟大家說明致歉。

隔天,梁老師粉墨登場唱遊園驚夢「離魂」,大約20分鐘。
七十多歲的梁老師很用心的演出,身段精彩優雅。老婆比較內行,知道梁老師有些高音唱不上去,但也能體諒。
我是外行,聽不太出來嗓音有何變化。

唱畢,梁老師一樣獲得滿堂彩。
 
左為梁谷音老師,遊園驚夢--離魂  相片取自網路
第三天,昆曲座談會,輪到梁老師發言時,她再三跟大家致歉。
現場觀眾很能理解,根本不介意她的嗓音,反倒安慰她。

梁老師說了兩段話,我印象很深刻:
1. 登台後,就要忘了嗓音沙啞,身體不舒服這件事。
  否則,心緒就會停留在身體不適,而忘了進入戲劇的角色中,戲就演不好了。

2. 因為我嗓子出問題,原本是要讓年輕人上台。但徒弟們沒人敢演出。我也怕辜負了香港的老戲迷們,所以只好抱病登台。

演員跟企管講師有個共同特色,被指名後,不太容易換角色。所以必須隨時保養好自己的身體,每次上台都得做最精采的演出。
但,人吃五穀雜糧,哪有不生病的?
昆曲座談會後,與七十多歲的梁谷音老師合影

我自己也有少數幾次很嚴重很嚴重的感冒,元氣很虛弱,幾乎無法站立,但課程已經排定了,很難臨時更動。
跟主辦單位溝通後,仍決定上台演講。

上了講台,我先站著,很誠懇的跟大家致歉,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。
接下來,我說今天我必須坐著上課,我會盡最大誠意與力氣把課上好,請大家諒解與支持。

平時我都是站著上課,而且是活力十足的到處走動,互動超多。
這次,是坐著上課,語速變慢,語氣虛弱,除了問答以外,幾乎沒有互動。但是學員卻是專注力十足,偶而也會有笑聲傳來。

兩小時演講後,好多學員來跟我問候,並致謝,說我上的很好。
我原本以為這是學員的善良,禮貌的關懷。
但主辦單位也是如此肯定,又約了下一次演講。
大家如此體諒配合,真是感恩啊!

梁谷音老師當天只是20分鐘折子戲,若是獨挑兩小時大樑,當天恐怕真的得換角色不可了。

以我那次身體狀況,兩小時演講還可以撐著,若是兩天課程,一定得改期。
曾經有著名歌手,因生病,票房已經銷售一空的演唱會,只好臨時取消,雖是萬不得已的決定,但會造成各方面很大困擾啊。

企管講師是高風險行業,老師有責任保養好自己的身體,這是對學員的尊重。
但萬一真的身體不適,又無法調課請假,非得登台不可時。
誠意是最高原則,一定要先跟大家致歉,說明。
取得大家的理解與諒解。

接下來,就要忘了身體病痛,全心全力演出。
否則心掛身體,課程就會上不好,對學員就更不公平了。

只要老師誠意十足,聲音雖然虛弱,反而能引起學員更高的專注。
內容精彩,表達雖會打折扣,但仍足以讓學員有所收穫。

我另一個經驗是,如果不是太嚴重的病痛,上台全力以赴,就會忘記身體不適。

老師是一個高耗能的職業,除了要專注在自己的教學內容,還要隨時關心學員的反應,當場立刻調整教材,所以講課耗能度是百分之兩百以上的事。

因此,老師平時要運動養身,保養好身體,每次都是以最佳精神狀態授課,這是對教學的敬業,也是對學員的尊重。


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

舞台與講台~4 做個熱情觀眾

作者:楊田林  2016.7.18

請問:你看電影,遇到精彩處時,會發出笑聲嗎?
多數人應該會回答:會!
若是再問:看電影遇到更精采的情節時,會拍手嗎?
答案恐怕就寥寥無幾了。
(我跟我女兒都是怪咖,看電影,電視時,會笑,也會拍手)

因為從戲劇學的理論來說。
看小說是個人化的的行為。
看電影雖然是眾人在場,但是基本上也是個人化行為,
因為缺少螢幕中主角跟跟觀眾的交流,也缺少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互影響。

但是,觀看舞台戲劇就不一樣了。
舞台劇的交流有三種:
1.演員與演員之間的交流
2.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交流
3.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流
這是三個向度的交流,會互相影響,也會影響戲劇的演出效果。

教室裡,絕大多數都是單獨一位老師的教學。
所以教室內的交流互動,主要就是兩種:
1.老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
2.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互動

在戲劇中,觀眾與觀眾交互影響、感染的現象,越來越引起戲劇家的關注。
專家們根據經驗發現:在戲劇演出中,總會有幾個觀眾會先感受到戲劇中可笑之處,帶頭發出笑聲。這些笑聲,總會影響了附近的觀眾也跟著發出笑聲。

這些笑聲,帶動了看戲的輕鬆氣氛,也帶動了演員更賣力的演出,形成良性循環。掌聲,嘆息聲,快樂,憤怒,悲傷....情緒,也都會互相影響。
(負面的笑聲,不當的笑聲,也會干擾演出,造成反效果)

因為,劇院中的觀眾雖是一個個獨立個體,但看戲卻是一種集體行為。

所以觀眾看戲時,精神必須入戲,才能跟舞台上的角色同歡同悲,笑聲,掌聲才會同步,才不會突兀。看戲要入戲,才有看戲的心靈洗滌效果。

講台,就是另一種舞台。
教室內的學員也都是一個個獨立個體,但是教室內學員的行為情緒是會互相影響的,教室內的集體性格比劇院中更強。

教室內學習,是實體教學。
學員若只是做一個旁觀者,學習效果必然打折扣。
學員到教室內學習必須入戲,參與到課程中,才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。

以周杰倫演唱會跟教學為例:
到小巨蛋看周杰倫演唱會,就像是在教室上實體課程。
在家看周杰倫演唱會光碟片,就像是在電腦前看線上學習教材。
這兩者之間,觀賞角度,心態與氣氛是不一樣的。

到現場看演唱會,我們會跟著拍手,喝采,歌唱,搖擺..
在家看光碟片,也會開心,但就是缺少了臨場感。


眾所皆知:
現場演出時,觀眾越熱情,演員表現就越好。
反之,觀眾的冷漠,也會帶來演出效果的折扣。

教室也一樣,學員參與度越高,越熱情,也會提高老師的教學積極度,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。

我曾經見過,一樣的教材,在不同團體做教學,會出現天差地壤的效果差異。這是學員的參與度影響了教學效果。

所以,如何激勵學員,引起學員的參與度,是老師的功課。
京劇界有句名言:
「演員一片誠心,觀眾報以熱心」
老師教學要以最好的準備,展現最高誠意,才能獲得學員的熱心參與。營造教室氣氛的關鍵,主要仍在老師身上,但仍需學員積極配合,才會相輔相成。

也在此提醒上課學員:
既然花了時間來上課,為了提升學習效果,與其當一個旁觀者,不如做一個熱情參與者。積極融入課程,主動點頭微笑,拍手鼓勵,發言分享,做學習的領頭羊,營造了更好的學習氣氛,也帶動了同學們的學習態度,自己學習收穫也會更多,利人利己啊。


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

網路PO要小心

作者:楊田林  2016.6.1

一位年輕朋友來電跟我說,最近他FB因為言論立場的不同,遭受莫名的攻擊騷擾,造成困擾,只好鎖朋友。


聽完他的抱怨。

我問:那你曾經有到別人的FB版面去發表激烈的不同意見嗎?
他停頓一下,說:有!

我說:若是如此,你能體會那些版主有何心情感受?
此時,他聽懂了,說:以後我不會到別人FB版面發表激烈的言論了!




網路的個人版面,是這幾年發展出來的新興媒體,大家還在適應,網路倫理,法規也逐漸在建立中。
網路倫理規矩,可以簡化為一句話: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
若能換位思考,將心比心,就能減少無謂的糾紛。

這兩天,大家瘋狂轉傳一份因突然心肌梗塞而往生的影片,提醒大家自救與救人之道。

轉傳者都是出自好意善心,但是,如果我們是當事人的親人,我們願意將自己遭遇不幸的家人影片被如此轉傳嗎?

更何況,網路也有許多不實資訊,例如:有工人跌落飲料工廠,被做成罐頭......這種造假的新聞,不勝枚舉。


有些假新聞,即使經過十多年了,至今仍被轉傳中,繼續誤導大眾。這對正派認真經營的企業也是很不公平,很不好的事情。

所以,將心比心,換位思考,仍是網路世界重要原則!

舞台與講台~3 手機與咳嗽聲

作者:楊田林 2016.7.16

這次在香港葵青劇院欣賞崑曲,中間偶而有觀眾拿出手機看信息,旁邊的工作人員會立刻向前,溫和勸導。

一樣的,在台北國家劇院以及其他劇場也會有工作人員,負責提醒維持觀賞戲劇的秩序。

社會上許多規矩,法律,都是在事實發生之後才製訂的。
記得70年代,那時候我還是學生,第一次到國父念館觀賞雲門舞集「渡海」。

演出前,林懷民用獨特的嗓音提醒大家:為了演出效果與演員安全,請勿錄音照相。這是我第一次知道,觀賞表演是不可以照相錄音的。

2007年雲門到北京演出,因為觀眾照相,講手機聲音太過嚴重。林懷民當場下令:降幕!要求觀眾把手機,相機確實關閉,再重新啟幕演出。
這件事情,隔天變成北京報紙的頭條新聞,標題寫著:
雲門給大家上了一課。
1973年雲門渡海在台北中山堂首演時,也發生同樣的事情。

所以規矩是需要宣導,大眾是需要被教育的。

這些年來經過各單位的教育宣導,在電影院,劇院講電話的人少了,但偶而還是會有人拿手機出來看短信。

在黑暗的劇院中,手機亮光會干擾大家的注意力,手機從「聲害」變成另一種「光害」。
 
藝術演出時有人拍照,會干擾其他人的欣賞情緒。
也會影響表演者的安全
上課也一樣,手機是干擾學員注意力的一大殺手,也是老師最大挑戰。
現在上課講手機的人少了,但是看短信的人越來越多了。
根據統計,看個短信,要回到原來的專注力,平均要3~7分鐘。
所以上課能不看手機,盡量不看手機,以免干擾學習效果。

我上課幾乎不會要求學員關手機,理由:
1.學員都是成人,自己會判斷該不該接電話,看短信。
2.老師要把課程講得很精彩,讓學員忘記看手機,才是真本事。

所以,即使偶而有學員看手機,外出講電話,我都能體諒是工作所需,也有把握讓學員心緒盡快回到課堂中。

但是有三次例外,十多年前,智慧型手機剛上市,我對業務員上課,因業務工作性質,學員手機聲此起彼落,大家輪流外出講電話,教室變成流水席。

直到下午四點,我才提醒手機的禮貌問題,請大家自己節制。講完,我仍然把關機決定權交給大家,之後也就改善了,專注力也提升了,隔天教學實戰演練效果也很好。

手機干擾上課一事讓我想到:
余秋雨老師在《觀眾心理學》裡頭引述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話:「對演員來說,最感害怕的,最使他洩氣的是觀眾的咳嗽聲。
精彩的演出片段很少聽到觀眾的咳嗽聲。
一旦演出轉入枯燥無味,咳嗽聲會像傳染病一樣陸續四起。麻煩的是演員一聽到咳嗽聲就洩氣,而一洩氣咳嗽聲又會傳過來。」

這個狀況,套入教室中,也是滿合適的。
上課看手機,在教室內也會傳染的,也會影響教學。所以許多HR會在上課前先建立上課規矩,是有其道理。

學員上課看手機,除了是個人習慣,主辦單位的要求也是關鍵。
當然,老師教學的精彩度,也會影響學員看手機頻率。

老師的教學,要比手機內容更精彩。
老師的教學,要比手機畫面更吸睛

這是現代老師的挑戰與課題。




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

舞台與講台~2 教室第四面牆

作者:楊田林

演戲必須有戲台,也稱舞台。
舞台經過人類千年來的變化,主要有三種型式:
1.拱框式。2.伸出式。3.中心式。

其中,以拱框式(鏡框式)最為普遍,台北的國家戲劇院,各地文化中心演藝廳...都是屬於這一類。

拱框式舞台,是一個矩形空間,就像一個大箱子,左右兩邊與後方共有三面牆,演員就在框箱中演出。
舞台前緣跟觀眾交接的地方,戲劇理論中稱之為第四面牆,這是虛擬的一道牆。

因第四面牆的隔離,讓觀眾有了欣賞的距離美感,也多少限制了演員與觀眾的直接互動交流。現代許多戲劇,都在試圖打破第四面牆,與觀眾直接互動。

一樣的,老師教學,也會有講台。

除了大會堂,演講廳有正式的舞台式講台以外,一般平面教室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拱框,教室最前方就是老師的講台。

所以老師要跟學員互動,相對容易多了,我在過去的文章中,分享了許多教學互動手法,這裡就不再重複。

這次,我要談的是「教室第四面牆」。
教室的第四面牆,不是老師與學員間的那一條無形的界線,也不是學員背後的那一面牆壁,而是坐在教室最後面的學員位置。也就是最後面一位學員坐在哪兒,教室第四面牆就在那兒。
 
把位後一排桌椅(第四面牆)往前移,拉近彼此距離
因此老師教學時,無論演講型或是互動型老師,必須把整個教室的人員都納入教學的劇場之中。

也就是老師的聲音,眼神,能量,注意力都必須能傳達到全班每個角落的學員身上,即使最後一排學員也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眼神。

如此,學員才會參與到課程中,否則學員很容易就變成冷漠的參觀者。

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,如果學員都往後坐,前方空出一大堆空位,就會造成老師能量的散失。
也會因為空間的距離,造成心理距離的隔閡,影響了教學互動效果。

所以上課前老師一定要先調整桌椅座次,除了前方不能有太多空位,也要考慮最後一排的座位狀況,盡量不能太零散,太遙遠。

多數的培訓,行政人員通常會坐在教室最後一排。如果距離學員位置很遠,行政人員會變成督學或旁觀者,會有隔閡感。

我是互動型老師,課前會請行政人員的桌椅(第四面牆),往前移動,行政跟學員的座位,有所區隔,但也不能距離太遠。
課程中操作小組討論時,我偶而也會把工作人員納入一個小組,一起參與課程。行政人員跟學員打成一片,教室氣氛也會更好,學習效益也會提高。

教室第四面牆,關係著教室能量的發散與聚集,也關係著教學氣氛的好壞。注重互動教學的老師,在課前一定要花時間安排處理。





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

握手,牽手與破冰

作者:楊田林 2016.7.4

我在講課時,在小組完成一個動作指令後,會請小組學員手牽手,一起喊:第*組完成!

這個小動作,有幾個意涵;
1.一起喊:第*組完成,這聲音有鼓舞士氣,振奮精神的效果
2.當聽到別組喊完成時,其他小組會有無形壓力,也會盡快完成指令
  動作,加快教學節奏。
3.喊出第*組完成,讓老師確定全班的進度,好掌握時間與節奏。
4.手牽手也會拉近彼此距離,增進小組成員的情感。



科學雜誌曾經做過實驗:讓受測者對一個虛構人物填寫印象問卷。
但在測驗前讓受測者不經意間,先分別拿熱咖啡與冰咖啡。
測試結果發現,拿過熱咖啡者相對拿冰咖啡者更容易把虛構人物評斷為溫暖的人。

相關的實驗也有:先拿熱敷袋跟冰敷袋,拿過熱敷袋者更願意與他人合作,給予正面幫助。

亞利桑那大學教授伯貢教授(Judee Bugoon)的研究發現,好的觸感可以產生鎮靜,親密,信任的感覺,也可以抓住人們注意力,增進正面的感受。

所以在課程中,適當的讓學員彼此握手問候,牽手,擊掌,搭肩...對課程是有幫助的。

但是,這些動作,必須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以及符合社交禮節,否則會適得其反。

所以老師在操作讓學員肢體接觸時,必須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,例如:握手,牽手...循序漸進。

讓學員肢體接觸是為了提升教學氛圍效益,也要符合社會禮節,以及建立在學員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之上,否則,就是為互動而互動,失去其意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