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

舞台與講台~2 教室第四面牆

作者:楊田林

演戲必須有戲台,也稱舞台。
舞台經過人類千年來的變化,主要有三種型式:
1.拱框式。2.伸出式。3.中心式。

其中,以拱框式(鏡框式)最為普遍,台北的國家戲劇院,各地文化中心演藝廳...都是屬於這一類。

拱框式舞台,是一個矩形空間,就像一個大箱子,左右兩邊與後方共有三面牆,演員就在框箱中演出。
舞台前緣跟觀眾交接的地方,戲劇理論中稱之為第四面牆,這是虛擬的一道牆。

因第四面牆的隔離,讓觀眾有了欣賞的距離美感,也多少限制了演員與觀眾的直接互動交流。現代許多戲劇,都在試圖打破第四面牆,與觀眾直接互動。

一樣的,老師教學,也會有講台。

除了大會堂,演講廳有正式的舞台式講台以外,一般平面教室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拱框,教室最前方就是老師的講台。

所以老師要跟學員互動,相對容易多了,我在過去的文章中,分享了許多教學互動手法,這裡就不再重複。

這次,我要談的是「教室第四面牆」。
教室的第四面牆,不是老師與學員間的那一條無形的界線,也不是學員背後的那一面牆壁,而是坐在教室最後面的學員位置。也就是最後面一位學員坐在哪兒,教室第四面牆就在那兒。
 
把位後一排桌椅(第四面牆)往前移,拉近彼此距離
因此老師教學時,無論演講型或是互動型老師,必須把整個教室的人員都納入教學的劇場之中。

也就是老師的聲音,眼神,能量,注意力都必須能傳達到全班每個角落的學員身上,即使最後一排學員也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眼神。

如此,學員才會參與到課程中,否則學員很容易就變成冷漠的參觀者。

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,如果學員都往後坐,前方空出一大堆空位,就會造成老師能量的散失。
也會因為空間的距離,造成心理距離的隔閡,影響了教學互動效果。

所以上課前老師一定要先調整桌椅座次,除了前方不能有太多空位,也要考慮最後一排的座位狀況,盡量不能太零散,太遙遠。

多數的培訓,行政人員通常會坐在教室最後一排。如果距離學員位置很遠,行政人員會變成督學或旁觀者,會有隔閡感。

我是互動型老師,課前會請行政人員的桌椅(第四面牆),往前移動,行政跟學員的座位,有所區隔,但也不能距離太遠。
課程中操作小組討論時,我偶而也會把工作人員納入一個小組,一起參與課程。行政人員跟學員打成一片,教室氣氛也會更好,學習效益也會提高。

教室第四面牆,關係著教室能量的發散與聚集,也關係著教學氣氛的好壞。注重互動教學的老師,在課前一定要花時間安排處理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