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

跟年輕人學習

作者:楊田林  2016.09.28

農業時代,作息非常固定,有許多現象是可以被預測推論的,所以學習對象主要是長輩。

工業時代,大量製造生產,學習對象除了長輩以外,也要跟平輩學習。

到了資訊網路世代,現在的物聯網+,工業4.0,人工智慧機器人愈來愈普及,訊息更是變化萬千。除了跟長輩平輩學習以外,更要隨時跟年輕人學習,以年輕人為師,才能跟上時代。

今天是教師節,我收到許多各地學生來信感謝,祝福我教師節快樂。其實,我也要謝謝這些學生,讓我有教學相長的機會。

教學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,企業內的講師們,各位都學有專精,透過你們精采的教學演練分享,我學到許多面板製程,IC設計,半導體,世界精品名牌我受益良多,增長許多知識,所以你們也是我的老師。


百年樹百人108位講師,這些年,謝謝你們帶我去參加即興劇,參加寫字班,打爵士鼓,參加火車趴,划獨木舟...讓我開拓了眼界。

有人說,我最近教學ppt改變了,那是因為樹百人講師有太多ppt高手講師,你們都是我的老師,我哪能不進步?哪能不改變啊?

孔子說:
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。
誠哉斯言!

世界總會新陳代謝,總要薪火相傳。
棒子都要交給年輕的一代,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

謝謝各位年輕的講師們,我要跟大家多多學習。
祝福大家 教師節快樂!在教學路上精進,培育更多英才!

事事有人做,人人有事做

作者:楊田林 2016.10.02

當年就讀北師時,我曾擔任過演辯社社長,社員不多,才20多人。剛上任,因沒經驗加上個性使然,不好意思麻煩社員幫忙,所以發上課通知,畫海報,聯絡講師,場地安排,布置教室...我幾乎一手包辦。但是,社員缺席率卻非常高,我非常挫折。

上學期最後一次上課前,我照慣例又做了精美手工邀請函,強調有重要議題討論,請大家一定要出席。


那次社員幾乎都到了,會中我大吐苦水,說道:「社團所有事情,我都不好意思麻煩大家,啥事情我都自己做,我那麼辛苦,你們只要輕輕鬆鬆來上課就好了,可是為何大家出席率這麼低?」

突然,有一位社員說話了:「社長,我知道你是好意,你也很辛苦,大小事情你都幫大家做得好好的,我們都不需動手,也很輕鬆。但就是因為這樣,我覺得我們都沒有參與感,我覺得演辯社是你一人的,不是大家的。」

「演辯社是你一人的,不是大家的。」

圖片取自網路(http://www.imgion.com/images/01/baby-n-shock.jpg) 


晴天霹靂的一段話,讓我當時愣了好久說不出話來,氣氛也為之凍結。


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,我開口:「謝謝你一語驚醒夢中人,我原本的好意,沒想到反而造成大家的隔絕。真是抱歉!」


接下來,我讓每個人都說說一學期來的心情感受,幾乎都是類似的抱怨聲音,當時我心情是很沉重的,鼓起勇氣向大家道歉後,我接著問:「為了社團更好,那下學期大家有什麼構想嗎?」

此時,大家七嘴八舌提出非常多的點子,列出下學期活動計畫表後,再讓大家認領工作,每週社團活動都有專人負責,他自己再找三五個工作團隊,彼此分工合作,我只要跟每週的負責窗口聯繫即可。


我輕鬆,大家也有參與感。


圖片取自網路(http://themerkle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5/07/debate.jpg) 


下學期開學後,剛好奧瑞岡辯論賽引進台灣,從傳統五人制改成三三制,全國大專院校都要舉辦奧瑞岡辯論賽,這個重擔就由演辯社負責。因為我已經得到教訓,不敢再大事小事一把抓。趕快召集社員一起動腦,再次分工合作。雖然演辯社員只有20多人,但一學期內我們舉辦了全校班際辯論賽,也選拔了校隊代表,參加北區大專院校辯論賽。學期結束,我們被課外活動組評選為北師績優社團第二名,大家都覺得與有榮焉。


社團組織,是因志向相同而結合,都是無給職。彼此沒有上下隸屬權力關係,所以領導者通常會犯一個毛病,就是:不好意思麻煩別人。所以只好盡量自己動手做,或是找自己的好朋友幫忙。殊不知,這樣的好意,反而造成大家的疏離感,缺少參與感,也就缺少參與社團的成就感,當然就更不容易有歸屬感了,團體反而不容易凝聚。

社團活動,從動腦規畫,到活動執行,善後檢討...都是非常繁瑣。

事事有人做,只是把事情做完。人人有事做,才能更進一步透過每次的活動舉辦,讓大家在過程中有參與感,才會有成就感,學到經驗,促進了解,凝聚情感,體會更多人生道理,這是感情與心情的層面,才有機會做好。

事事有人做,人人有事做。
這可是大學問啊~

牧師與牧童

作者:楊田林 2016.10.1

分享一個我學生時代看過的,影響我一生教學信念的故事。

從前,在美國有一個神學院,專門培育牧師神職人員。
有一年,一位即將畢業的年輕牧師,被派到西部鄉下小教堂,實習傳教。

牧師來到小教堂後,左等右等就是沒有村民上教堂。
過了好久,才來了一位小牧童。

牧師看到教堂只有一位信徒,就喃喃自語說:
今天只有一位信眾,我該不該傳教啊?

小牧童開口了:
牧師!您要不要傳教,我不知道。
但是,我知道,我替我的主人養牛,養羊的時候,不管牛圈,羊圈中有幾頭牛,幾頭羊,我都要餵牠的。

年輕牧師一聽,覺得很有道理,就對著這位小牧童開始傳道了。
一小時後,牧師講完了,問小牧童:你聽懂了嗎?

小牧童搖搖頭說:聽不懂!

牧師很沮喪,又自言自語說的一句:
唉!今天真是對牛彈琴啊!

小牧童又開口了:
牧師!啥叫對牛彈琴,我也不懂。
但是,我知道,我在養牛羊的時候,一定是拿牛和羊喜歡吃的牧草餵牠們,不是拿漢堡餵食。

牧師聽了,大吃一驚,又說了一句:
天啊!今天是誰在跟誰傳道啊?
 
圖片取自網路
這個故事很簡短,但很有深意。
有些老師會在乎學生的人數,總是希望上課時,若能有更多聽眾受益,邊濟效益會更高。

但有時候因為種種原因,聽眾人數不如預期。
這時就在考驗老師的價值信仰了。

我該講?或是該延期,取消?

若是課程的人數跟教學目標息息相關,人數不足沒有教學效益,的確不能上課,必須改弦易策。

若不是,無論多少學生聽眾,基於教育理念,老師不該剝奪這少數人的受教權益。

20多年前,有一次我應邀到台南做公開演講,因為行政疏失,一百多人的教室,只來了三個人,其中一人還是我邀請的朋友。

我的處理方式是:
從講台上走下來,我跟聽眾就四人面對面坐在椅子上,用好友話家常方式,一邊演講分享,一邊提問互動。

演講結束前,我無意間提到:明天我要參觀台南古蹟。
結果,其中一位聽眾自告奮勇願意當司機兼導遊,帶領我玩了一整天。那是另一種收穫。

課程人數比預期少,這在考驗行政的作業績效,同時也在考驗老師的教學信念,都是學習。

老師面對1人跟面對100人,教學方法會有所不同,但教學熱情應該是一樣的,不能因人數少,熱情度認真度就打折扣,這才是老師應有的職責與使命。